本報記者張駿
  從徐匯區凌雲街道梅隴三村小區門口,走到44號的居委會辦公室,數百米的路,尚艷華至少要走1小時。
  居民們不停跟她打招呼,這個說:樹長高了,請人來修一修吧。那個說:家裡小孩鬧離婚,書記你勸勸吧,你的話他們願意聽。也有人向她打聽:小區里裝了新垃圾桶,聽說是處理骨頭菜皮的?
  這位已屆花甲的老書記,嘴裡不時蹦出新名詞:“零廢棄物”、“社區公益”、“項目與小額資金進社區”。因為尚艷華還有一個新身份:一家社區公益組織的理事長。她帶著小區居民們做垃圾減量,在陽臺闢菜園、在家孵“芽菜”,發起居民一起議事、治理家園,在一片有別於傳統的“試驗田”里,實踐著“社區共同體”的夢想。
  上任“第一把火”
  居民最頭痛問題解決了
  跟著尚艷華走進梅隴三村,一片綠意盎然,路上、草叢裡看不到一星半點垃圾,居民陽臺上點點綠意。無法想象,7年前這裡被稱為“垃圾小區”。
  2007年,梅隴三村新一屆居民區黨總支成立,尚艷華“走馬上任”。這個有2369戶、常住人口6500人的小區里,60歲以上老人將近1800人。“都是售後房,物業費收不上來,環境髒亂差,居民抱怨多。”從黑龍江返滬、又在工廠工作過的尚艷華一接手,就從物業入手,抓居民最頭痛的問題——房屋漏水。
  “居民那時候吵啊,什麼話都聽不進去,只表達一個意思,‘先把物業管管好’。”尚艷華和居委幹部們一家家敲門,一戶戶會診,跟物業商量好“只收成本費”,從頂樓先開始維修,一戶戶做下來,到年底房屋漏水問題基本解決了。尚艷華的“第一把火”成功了,這也給了她啟示:“抓問題要抓關鍵癥結”。
  於是,尚艷華確立了“首問負責制”,只要有人找到居委,不管誰接待、不管哪家的責任,都攬下來。“來了,就不要讓居民再到別處去。”一名老阿姨來報修,明明物業就在她家隔壁,尚艷華也要求接待的居委幹部請她進來,幫她聯繫維修,確認上門時間,讓老人定定心心回家等著。“我們忙一點不要緊,為老百姓服務好就行了。”尚艷華說。
  安裝垃圾桶、劃車位、補種綠化,協調鄰裡矛盾、家庭糾紛,尚艷華越來越忙。有人形容她“工作不分白天黑夜,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,有時生病也是邊治療邊工作。”
  忙碌雖有成就感,但“百姓百姓,就是百家心,如果百姓的心聚不到一塊,靠幾個居委幹部能成什麼氣候。”尚艷華覺得,每次活動,志願者永遠是那麼幾張“老面孔”;有事情有意見,沒有人主動站出來,都在背後議論。尚艷華覺得,“這樣的小區沒有凝聚力。”
  增強小區凝聚力
  就從舉辦公益活動開始
  小區很多居民都是上世紀90年代因市政動遷搬來,“動遷產生的心理落差,使得居民對這裡缺乏認同感。”不過,具體怎麼改變居民的心態,尚艷華也沒什麼譜。直到她遇上了薑玫瑰—— 一個“環保達人”。
  2011年初,薑玫瑰找到了尚艷華。薑玫瑰也曾做過居委幹部,在上海一些小區嘗試讓居民來做垃圾減量。“要居委投資嗎?”尚艷華的擔心被薑玫瑰否了。“需要什麼?”“十來個志願者,教她們怎麼做分類。”當即,尚艷華找來了一批主婦志願者。
  尚艷華事後回憶說,那一刻,我覺得機會來了,“公益,應該是一個能引起居民興趣、讓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關鍵點。”
  在凌雲社區學校內有一張長凳,與傳統木製或鐵制的長凳不同,這條長凳是用856個牛奶飲料的紙包裝製成的。經過培訓,居民們知道了怎麼把利樂包清洗乾凈、晾乾、疊好,等待回收。
  當年,居民組織“綠主婦,我當家”低碳環保自治行動小組宣告成立。在薑玫瑰牽線下,“綠主婦”與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建立合作,定期開展垃圾減量回收活動。“綠主婦”由小組升格成為工作室。“綠主婦”們個個練就了分類、稱重、登記的本事,每月28日為居民提供垃圾回收服務。
  第二年,北京“地球村”繼續與“綠主婦”合作,推出了“一平方米菜園”,既鼓勵居民種菜、添綠,同時將菜苗作為鼓勵居民垃圾分類的“獎品”。
  今年,尚艷華的“芽菜”試驗也做得有聲有色。“豆芽種子放在盤裡灑水孵著,過幾天就能吃了,絕對是綠色無公害。”這裡的居民種著松柳菜、黑豆苗、蘿蔔苗,不時還一起交流舉辦冷餐會,大人小孩其樂融融。
  尚艷華說,做出名堂之後,不斷有社會組織或基金會來接洽,包括北京地球村、婦聯、埃克森·美孚基金會、萬通基金會等。
  建綠主婦議事會
  “居民起勁事情就好辦”
  讓居民走出家門只是第一步,尚艷華沒忘記初衷,要讓居民參與到社區事務來。
  “綠主婦”中有部分居民站出來了,她們成立了“綠主婦”議事會。19名議事會成員可以參與居民代表會議、小區事務聯席會、聽證會、婦女代表會等自治性會議,受理居民訴求、調解鄰裡矛盾、參與小區管理。
  停車問題是幾乎所有老小區都面臨的難題。梅隴三村小區也一樣,經常有私家車把綠化帶的路緣石撞壞,消防車等應急車輛都進不來。針對這些情況,“綠主婦”們在議事會上提出更換側石、拓寬路面的建議。
  7號樓旁的綠化帶移植問題爭議最大,這棟樓左側的綠地把社區主幹道和一條小路隔開,如能將兩條路打通,就可使道路環通,利於消防車、救護車通行。但也有部分居民擔心道路開通後,影響其居住的寧靜和安全。議事會迅即召集“綠主婦”們在7號樓旁對附近居民宣傳,耐心說服勸導,最終取得了居民們的同意。
  “居民自己起勁了,事情就好辦了。整個拓路過程經歷了二至三個月,我只是重點做了兩戶居民的思想工作。”尚艷華覺得這事放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。
  人人隨手做公益
  凌雲經驗逐漸走向全國
  2012年,凌雲綠主婦環境保護中心成立。作為法定代表人、理事長的尚艷華有了自己的社會組織。中心下設綠主婦創意工作室、綠主婦環保行動小組、家庭一平方米菜園教育團隊、綠主婦愛心編結社等,併在別的居委成立了小分隊。
  “第一年,我們帶動了周邊7個居民區,接下來將覆蓋凌雲街道所有居民區。”尚艷華說。這個扎根社區的環保組織,現已走出梅隴三村,走出徐匯區,甚至走出了上海,國內一些省市的社區組織者和研究者都來“取經”。
  “我常常會被居民們感動。”尚艷華說,有一回閑聊,居民高興地說,書記你知道嗎,我們梅隴三村的二手房單價每平方米要比周邊小區高幾百元呢。
  讓尚艷華感動的還有一名從“山上下來”的居民,曾經一次次找居委幹部“麻煩”,又一次次得到居委幹部的幫助。後來他患上腦梗,居委幹部將他送到了醫院,並墊付了幾千元醫葯費。現在,他成了尚艷華的“鐵桿粉絲”,一到垃圾回收日,就拄著拐杖,拿出一大包洗得乾乾凈凈的包裝袋,“來支持書記的工作”。
  在“綠主婦”活動展示區,除了各種自製的環保桌椅和環保袋子、帽子,還掛著一件件款式新穎的手工編織毛衣。“看不出來吧,這是舊毛衣翻新的。”尚艷華指著一件紫色鑲白色葉紋領子的毛衣說,紫色毛線不夠了,阿姨別出心裁鑲了白領子,立刻顯得精緻又時尚。這裡的毛衣都是“綠主婦”編結社的阿姨們利用回收的舊毛衣,拆線、清洗、消毒、熨燙、重新編織而成,用來送給安徽希望小學的留守兒童。
  在尚艷華看來,公益是激發人向上的力量,“如果人人都能隨手做公益,在一些鄰裡小事上也就不會斤斤計較。”
  (原標題:老居民區書記的新“試驗田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xyogrpaqf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